《大家論壇》戰略視角:美國霸權時代已結束 不該疏遠俄中而自身孤立

沈聯濤(Andrew Sheng )& 肖耿(Xiao Geng)     2022年01月01日 07:00:00


 

沈聯濤

● 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所傑出研究員

 

肖耿

● 香港國際金融研究所主任

●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

 

明年將迎來美國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訪中會見中共前主席毛澤東與中國前總理周恩來的50 週年—在數十年的疏遠和敵對後,當時的會面為雙方關係重建跨出一大步。半個世紀後,中美關係降至冰點,這場會面所取得的進展幾乎喪失殆盡,其中現任美國總統拜登要負部分責任。

 

1972 年,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再明顯不過,但雙方都暸解情勢緩和所能帶來大量益處。透過孤立蘇聯,兩國加速冷戰的結束。中國將焦點轉向和平經濟發展後,這兩大國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大大促進了全球繁榮。

 

得益於龐大勞動人口和大量土地,中國因此成為世界工廠,使跨國企業得以削減生產成本,向消費者提供更實惠的商品。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人民收入逐漸增加,低成本生產也隨之開始轉移至其他地區,不過中國的經濟進步—尤其是其龐大的內需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繼續嘉惠全球。

 

事實上,經濟學家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和普拉丹(Manoj Pradha)表示,全球經濟大緩和(The Great Moderation)— 從 1980 年代持續到 2007 年的總體經濟週期性波動減少的時期—主要歸功於中國融入了全球經濟體系。這段期間,美國從中國的崛起中獲得了豐厚的報酬。

 

但美國也犯了幾個戰略錯誤。冷戰的結束提供美國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在充滿新挑戰和競爭的時代中重建世界秩序。遺憾的是,正如智庫外交關係協會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所言,美國白白浪費這個寶貴機會,反而將自己以及8兆美金奉獻給一場設計上有缺陷且實踐上失敗的反恐戰爭。

 

與此同時,美國未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當數百萬美國人失去製造業工作時,雖然科技技術從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他們卻將責任歸咎於全球貿易,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中產階級收入的下降和不平等更是加劇人民的不滿。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將這些挫折感推向高峰。除了凸顯政府在監督金融產業的徹底失敗之外,這場危機還證明,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先地位不再是不可動搖的。當美國處於危機同時經歷經濟衰退時,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卻從未低於 6%,且中國 2009 年的大規模刺激計劃,推升商品價格,從中幫助推動全球經濟復甦。

 

2016 年,川普意識到並煽動選民日益增長的恐懼和沮喪,把美國失去主導地位描繪成全歸咎於中國帶來的威脅,因此成功當選美國總統。矛盾的是,川普遠沒有「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而是透過違背承諾、疏遠盟友以及缺乏訂定用於應對共同挑戰的連貫戰略,進一步削弱美國的全球地位。他所主導的中國貿易戰,就是一個適得其反的代表案例。

 

然而,將中國視為必須加以遏制的重大威脅者,並非只有川普一人,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這一點已非常顯然。儘管推翻川普的許多其他政策,拜登政府對中國仍保持強硬立場,甚至試圖建立一個民主國家聯盟來遏制中國發展。

 

在充滿動盪的川普四年執政後,拜登曾有機會挽救劣勢,與中國及俄羅斯進行有建設性地合作,以釐清如何管理這多極世界。不過,他卻沒有把握機會,反而營造各國可能需要在美中競爭中選邊站的情勢。

 

鑑於美國受損的全球聲譽,拜登很可能會發現,這種做法並不會產生對於美國絕對有利的結果。即使是歐洲強權也開始對中國採取較溫和的態度—其與中國保持著重要的經濟聯繫—並表示希望避免過度軍事化的戰略。

 

無論美國高興與否,多極秩序在許多方面已經存在。哈佛大學貝爾弗中心(Belfer Center)最近的研究表明,儘管美國在金融、研發、教育和全球人才方面仍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在技術和軍事能力層面正在迅速趕上美國。

 

此外,與冷戰期間不同的是,全球領先的大國—尤其是美國和中國—互為經濟夥伴。蘭德公司 1988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蘇聯的國內生產毛額(GDP) 在 1977 年達到了巔峰,為美國同年GDP的 60%。雖然蘇聯當時在國防上的支出佔總GDP的 15至17%—為美國支出比例的三倍,但其人均收入卻只達到美國的一半。

 

相比之下,以美元計算中國和俄羅斯合計現占美國當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77% 左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為美國的137%。此外,美國還受到債務所拖累,其債務已膨脹至 29.2 兆美元。現在美國的債務為其 GDP 的 1.22倍,已經超過二戰期間的高峰,當年為 GDP的 1.19倍。

 

19 世紀的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Otto von Bismarck) 指出,在一個由五個國家所主導的世界秩序中,最好能成為三國聯盟中的成員。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也表示,這意味著在三國鼎立的秩序中,最好能成為二國聯盟中的一員。

 

美國不該疏遠俄羅斯和中國造成自身孤立,反而應該與其平等接觸—且首要之務是澄清有關緩衝領土和邊界的敏感議題。美國應能容易理解俄羅斯為何如此在意烏克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NATO)及中國為何不可能接受台灣宣布獨立或被他國軍事化的情況。美國1962年也不可能容忍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不是嗎?

 

美國霸權時代已經結束,但穩定的全球權力平衡仍可期待。靜觀拜登如何下這一局棋了。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Joe Biden in a Multipolar World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